產品需求分析-拿回主導權

和產品經理一起做需求分析

做產品,就不可避免地要同時考慮商業價值用戶需求。因為只有讓用戶滿意,願意使用產品,產品才能從中獲得商業價值。商業價值提升了,企業才能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提升用戶體驗上。因此商業和用戶兩個因素,缺一不可。

當然,再好的需求也要有開發人員的配合,要保證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項目可實現才行。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從商業、用戶,技術三個角度來平衡考慮需求。缺少了任何一個角度都是十分危險的,項目都有可能以失敗告終,如圖 5-1所示。


交互設計師應該如何和產品經理合作,才能保證同時考慮到商業、用戶和技術這3個層次,使得項目可以順利開展下去呢?
現在各公司比較常見的做法是:產品經理考慮產品方向,功能、上線時間等,並撰寫需求文檔,然後將其交給設計師;設計師理解需求後,主要從用戶的角度考慮,把需求轉化為界面。

實際上這種方式存在一些問題,即設計師沒有參與前期的需求分析,如何能保證通過一份需求文檔或簡單的溝通就完全領會產品經理的思想呢?另外,由於考慮的角度不同,設計師井不能在文檔中直接得到自己最需要的東西,比如產品定位,目標用戶的情況,用戶使用時的痛點,期望等信息。一連串的功能列表往往讓設計師一頭霧水,無所適從。
可能有的人會說:讓產品經理自己畫原型就可以了,既減少了一個環節,提升了效率,又減少了溝通成本。但我個人認為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還是不要讓產品人員做交互設計。因為產品經理一般都要背負各種產品績效指標,壓力非常大。這種情況下難以避免地要站在商業/項目角度考慮問題,很難再去心平氣和地考慮用戶的需求。這樣就難以做到商業價值與用戶需求的平衡,產品最終還是傾向於商業一方。況且術業有專攻。產品經理重大方向,商業目標功能業務等;交互設計師重邏輯、細節、情感、創意、界面等。若兩方面都涉獵,恐怕哪邊都做不好。
所以,產品經理獨自完成需求文檔,再傳遞給設計師進行設計;或是產品經理自己畫原型都不是最好的辦法。產品經理應該在初始階段和設計師一起合作,通過融合各自的專業方法,共同完成需求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平衡商業價值和用戶需求,同時也保證最後的設計產出不會過度偏離產品方向。
那麽具體應如何進行呢?我們首先從需求分析的前奏—產品定位講起,看看在這一過程中,設計師該如何配合產品經理,為後面的需求分析打好基礎。

不可忽視的產品定位


交互設計師:你的需求文檔寫得很詳細,但是缺少最重要的東西。
產品經理:還少什麽呢?功能、業務邏輯都描述得很清楚了。
交互設計師:產品定位啊。我不知道你這個產品是面向什麽人群的,他們的使用環境如何,還有你的產品的功能、特色是什麽,你跟競爭對手的差別是什麽。這樣我怎麽做設計決策呢?

什麽是產品定位?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一群人臉紅脖子粗地討論一個很簡單的界面問題。A說某模塊重要,應該在視覺上強化;B說這個模塊他覺得不重要,應該弱化;C說文案應該改成 xxxxx;D說應該直接照著某網站界面抄………大家各抒己見,亂成一團,最後完全忘記了到底要討論什麽內容,幾個小時後沒有任何結果。
還有一種情況也比較常見。設計師收到產品經理發過來的需求文檔,里面羅列了所有功能點和功能描述說明(一般是看同類產品有什麽內容就放什麽內容)。於是設計師開始照著需求文檔的內容做設計。想不清楚的時候就看看同類的產品是怎麽做的。最後形成了東拼西湊的設計結果,產品也做得“大而全”。本想讓所有用戶都滿意,但卻誰都不滿意。因為你很可能為了1%用戶的需求,犧牲了99%用戶的體驗。
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在需求分析的過程中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步—產品定位。
產品定位是產品設計的方向,也是需求文檔和設計產出的判斷標準。此外,產品定位也使團隊成員形成統一的目標和對產品的認識,使團隊更有凝聚力,使得溝通效率,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提升。因此在確定具體需求之前,一定要首先考慮產品定位是什麽。
沒有產品定位,產品就如同失去了方向盤的汽車,橫沖直撞。項目團隊也會成為一盤散沙,工作效率極低。

產品定位的內容

產品定位實際上就是關於產品的目標、範圍,特征等約束條件,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產品定義和用戶需求。產品定義主要由產品經理從網站角度考慮。


產品定義

產品定義就是用一句話概括某個產品,比如一款專為攝影初學者使用的簡單易用的修圖軟件。這里使用人群是“攝影初學者”,主要功能是“修圖”,產品特色是“簡單易用”。如果你的產品很難用一句話描述清,那麽很可能是因為你的產品定位不夠清晰,方向不夠明確。

使用人群使你明確產品主要為誰服務,所有的功能、內容,設計風格的設定都圍繞這類人群來進行;主要功能為你劃定了功能的範圍和限制,比如你是要做音樂類的,還是做修圖方面的;產品特色使你區別於同類競爭者,讓你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更具競爭力。

舉個例子,在設計一款音樂播放器手機應用時,產品經理需要事先考慮哪些方面?

我們知道聽音樂的用戶數量是非常龐大的,他們類型各異,具體的需求也不一樣。因此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是不可能的,這樣只能制造出一個“功能覆雜齊全,體驗全面平庸”的產品。因此,我們需要知道聽音樂的用戶大概有哪些人群(比如,可能會有學生,白領、退休老人,農民工等),他們各自有什麽特征,哪類人群更適合我們重點關注,如何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突出特色功能,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

當然使用人群、功能,特色不是拍腦門想出來的,一般是產品經理基於市場調查,用戶研究,以及對自身資源的綜合分析得出的初步結論。

比如,市場調研給出的結果是;學生30%,白領30%、老人15%、農民工 25%。而公司目前的主要用戶以白領居多,且這部分人群的收入較高,對公司更有商業價值,因此選擇白領作為該產品的使用人群。而根據競品分析和用戶調研,我們可能會發現市面上的同類產品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有音質不佳,更新速度慢等問題,而公司恰好有這方面的資源,可以改善這些問題,因此可以考慮把音質,更新速度等作為產品的一大特色和突破點。

有了產品定義還不夠,它只是給了我們方向和範圍,我們需要在此基礎上深入挖掘用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這樣才能使產品進一步走向成功。就好比打井,只有找到正確的位置,並在此位置不斷深入挖掘,才能找到水源。

用戶需求

用戶需求主要包括目標用戶,使用場景和用戶目標。一條用戶需求可看作是“目標用戶”在“合理場景”下的“用戶目標”,其實就是解決“誰”在“什麽環境下”想要“解決什麽問題”。用戶需求其實就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告訴我們用戶的真實境況。我們需要了解這些故事,幫助用戶解決問題,並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感到愉快。
回到剛才設計播放器的例子上。作為一個設計師,應該考慮哪些內容呢?
我們可以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邀請產品人員和我們一起在產品定義的基礎上暢所欲言,列出所有可能想到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頭腦中會浮現出一連串的故事,幫助我們尋找用戶需求。
A:我有個朋友酷愛運動,她跑步的時候一定要聽音樂,而且要聽特別動感的音樂……
B:我就想知道最近流行什麽音樂,不然K歌時總覺得自己很落後。
C: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煩惱,不知道該聽什麽,推薦的自己又總是不喜歡。

當然這些內容一定不要脫離前面產品定義的範圍。最後整理出的用戶需求範圍如下。
目標用戶:休閒型/小資型/達人型
使用場景:上班路上/工作時/睡覺前⋯⋯
用戶目標:快速找到最流行的音樂/需要音質最好/只聽某一個類型的音樂……
根據上述內容,我們進一步發散,考慮如何更好地解決用戶的問題。考慮的內容包含功能、內容、特色等。
選擇不同類型的用戶、場景,目標,都會導致對產品有不同的需求。這也足以見得事先確定這些內容的重要性。
需要說明的是,休閒型、小資型、達人型用戶雖然有區別,但他們之間井不是絕對獨立和互斥的關系,他們的一些使用場景和用戶目標甚至是重合的,比如休閒型和小資型用戶可能都有分享音樂的需求。因此在發散使用場景和用戶目標時,不需要太受人群類型的限制。“放”得越寬,“收”的時候才越有選擇余地,越不會遺漏重要內容。